English

京西稻米香 炊味天知响

说说要走的“特贡米”京西稻
2000-11-09 来源:生活时报 汤晓梅 我有话说

每当端起香喷喷的大米饭,嗅着那个味,年长一点的北京人就会由衷地称赞:还是咱京西稻米好吃。此话一点不假,尽管市场上有东北米、泰国香米、海南大米等众多品种,但要追溯历史渊源与米质,没有能与京西稻媲美的,它一直是北京的名优特产,是北京人的骄傲。

但时代发展到了今天,从乾隆时代即落户海淀的京西稻,由于尚属没有科技含量的、低效益的传统农业,已经不能适应历史前进的脚步。更尤其它又生长在中国高科技的前沿阵地——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内,退出历史的舞台自成必然。随着海淀区农业结构第三次大调整步伐的加快,京西6万余亩稻田将在明年停种。千年京西稻米就要告别北京市民了,许多人对此充满了留恋与不舍。

据史载,北京地区种植水稻始于元代。元代水利学专家郭守敬开通通惠河后,为两岸农民种植水稻创造了条件,近郊海淀、西湖、青龙桥、草桥等地,都有连畦的水稻,形成了一定规模。清乾隆时期,在颐和园东墙外开辟稻田千余亩,在当时曾有“南七北六”十三圈的说法。以海淀乡六郎庄西路为界,路南有七圈地,路北有六圈地,圈相当于现在的106亩。十三圈地代表全国十三个产稻地区的水稻归皇帝享用。慈禧当权时,曾下令在颐和园外的稻田,将垣外半里,自北坞、蓝靛厂、巴沟一带划入御用范围。当时稻田用水主要来自玉泉山。时有“京西稻米香、炊味天知响”的说法。乾隆下江南时带回的水稻品种——紫金箍,在今日的京西稻米中还时有发现。

解放前,京西稻米主要分布在海淀的山前地区,沿玉泉山水系附近,海淀镇、西苑等一带。共13204亩,1983年,仅海淀区就有90778亩,占粮田面积的8.5%,由于米质优良,从50年代就由国家统一收购、统一上调、专仓保管。入库稻谷按等级收购,以一、二级标准,入西直门粮库,由粮库加工成“特贡”大米,作为中央机关用米。80年代后,海淀水稻面积增加,产量提高,国家敞开收购,供应范围愈来愈大,京西稻米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,成为北京各大宾馆饭店和国家重要活动常用大米。

大米虽然好吃,但在新经济发展的21世纪,这种传统种植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,出现了日益严重的人口与资源的矛盾。加上成本过高,耗水量过大,以及对化肥农药的依赖越来越严重,而衍生出的环境问题,使这种传统产业早已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和原有的产业优势,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反差,农业结构大调整势在必行。

自1994年起海淀区先后进行二次农业结构调整,一次是精品高效农业结构调整,发展精品农业。1998年配合北京市进行了第二次调整,重点发展精品、加工、创汇、设施、观光6种农业。这次是第三次大调整,调整的结果就是——千年京西稻,挥手别京城。决定停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北京市决定从今年起京密引水渠不再供应农业灌溉用水。都知道北京缺水,过去一亩稻田需用水600方,6万亩就是3600万方水,这个数字让饥渴的北京无法承受,让大运河无力承受。节水、节水、节水,时刻警醒着北京人。

京西万里稻谷飘香的美景将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,习惯了春播、秋收劳作的京西农民也将不再体验五保丰登带来的喜悦。富足、美丽的京西大地将建成为林、木、果的培育基地,成为研发、旅游、休闲的胜地,北京人心中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